“微博微博,危險的博客”,這是我對近年來微博問政現(xiàn)狀的突出感受。微博問政作為網絡問政的重要延展和全新方式,既可以成為一種建設性力量,推動黨和國家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;也可以成為一種破壞性力量,帶來現(xiàn)實危害和潛在風險。如何既發(fā)揮微博問政的積極作用,又防控微博問政的消極影響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。
一、微博問政顯示巨大的現(xiàn)實力量
隨著微博快速發(fā)展普及,微博不再僅僅運用于社交領域,而是逐漸與政治掛鉤,發(fā)揮著日益重要的政治效能。微博問政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治國理政的新趨勢,顯示出強大的現(xiàn)實力量。
1.政治號召力。微博問政是各國政府部門和政治組織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方式?,F(xiàn)在,越來越多的國家黨派和政府機構開通微博賬戶,公布政治觀點,應對突發(fā)狀況,塑造良好形象。不少國家政要開通微博賬戶,宣揚政治理念,拉近普通選民、應對政治危機。如,美國總統(tǒng)奧巴馬、俄羅斯總統(tǒng)梅德韋杰夫、智利總統(tǒng)皮涅拉、委內瑞拉總統(tǒng)查韋斯等都開通微博賬戶,宣介本國政治、經濟和外交政策。韓國國防部曾召集微博用戶,介紹“天安艦”事件調查結果,消除有關執(zhí)政黨企圖利用該事件提高地方選舉得票率的說法。朝鮮也開通微博賬戶,內容囊括內政外交各個方面。聯(lián)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通過新浪微博等與全球網民對話。在我國,政務微博呈現(xiàn)蓬勃發(fā)展態(tài)勢,開設有4萬多個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賬戶,不少政協(xié)委員、人大代表開通微博賬戶與網民互動交流。
2.信息傳播力。微博問政兼具人際傳播、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優(yōu)勢,通過發(fā)布、關注、轉發(fā)等技術功能,對人們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方式產生著深遠影響。2009年6月13日,伊朗總統(tǒng)大選后發(fā)生騷亂,一位伊朗網民在美國推特網站上發(fā)出信息:“伊朗衛(wèi)隊想阻止我們發(fā)出信息,但我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發(fā)生了什么?!边@條信息只在推特首頁停留不到2秒鐘,但有4萬人轉發(fā)了它,成為網絡直播伊朗騷亂的前奏。一條微博消息或許轉瞬即逝,但是只要和人們關注的某個政治問題相聯(lián)系,就足以秒殺眼球、極速傳播,瞬間把政治號召和政治議題傳遞給百萬關注者。微博的“病毒式”傳播,使其成為許多新聞機構和記者發(fā)布信息的重要渠道。在我國,50余家微博網站每天的信息發(fā)布量達2億多條,其中新浪微博每天發(fā)布的信息量就達8600萬條。
3.輿論擴散力。微博問政可以發(fā)起、設定和參與話題,制造和擴散輿論,迅速匯集成群體性意見?,F(xiàn)在,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微博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態(tài)度和看法,使微博不僅成為新聞發(fā)布廳,還成為輿論風向標、時事評論室。在西亞北非許多國家,微博問政是民眾獲取信息、參與國家事務的重要渠道,但也是大肆批評政治經濟政策、激烈抨擊社會問題、擴散反政府情緒的重要方式。同時,微博問政還可以通過大量評論、鏈接,把信息集中起來,創(chuàng)建反映和影響特定輿論的環(huán)境和傾向,放大輿論傾向、左右輿論走勢。如,突尼斯、埃及民眾創(chuàng)建微博檢索標簽,大量上傳有關總統(tǒng)腐敗和政局動蕩的實時消息,主導了當時國內輿論走向,激發(fā)了民眾不滿情緒,最終導致街頭革命爆發(fā)。
4.社會動員力。微博問政不僅可以迅速成為話題討論和輿論關注的中心,還具備強大的動員力、組織力和協(xié)調力。在韓國地方選舉的最后階段,一些青年和名人在微博上號召人們“前去投票”,很快動員了以往不關心政治的韓國年輕人的投票熱潮,幫助在野黨實現(xiàn)大逆轉。不少國家民眾和政治組織還把微博問政轉化為現(xiàn)實行動,發(fā)起各類政治和社會活動。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等地,因微博號召串聯(lián),引發(fā)快閃式暴力搶劫和暴力襲擊事件。今年9月出現(xiàn)的“占領華爾街”示威運動及其引發(fā)的全球抗議活動,更是凸顯了微博問政的動員能力。美國“開放社會研究所”資金支持的加拿大媒體基金會和“匿名者”黑客組織通過推特發(fā)布網絡倡議,建立“占領華爾街”微博標簽,把不同群體的不同訴求連接起來,把小規(guī)模街頭運動升級為全球范圍的社會運動。[page]
二、我國微博問政面臨新的風險
我國微博問政聯(lián)系著兩頭,一頭是黨和政府,一頭是人民群眾。對于黨和政府來說,要拜人民為師,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、問政于民,更好地公開信息、傾聽民意、體察民情和匯聚民智;對于人民群眾來說,要向有關方面問政策、問政事甚至問責任,更便利地了解信息、建言獻策、參政議政和輿論監(jiān)督。面對微博問政的大趨勢和新力量,這兩頭不論是哪一頭出現(xiàn)問題,都可能適得其反,給黨和國家的事業(yè)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。
1.能否有效運用微博問政的風險。美國副總統(tǒng)拜登訪華、駐華大使駱家輝赴任,美國白宮和國務院都充分利用微博廣為造勢,不僅宣傳了美國官員的形象,還滲透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。國內有些政府和官員開通的政務微博,不僅沒有達到宣傳自我和樹立公信的目的,有時還因為更新不及時、回應不恰當而受到指責。因此,對于我們黨和政府來說,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運用微博問政的本領不足,善用善導善管微博的能力面臨挑戰(zhàn)。
首先,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,面臨失機的風險。微博問政打開了信息公開的一扇窗,增加了透明度,政府機構和官員的言行完全置于群眾監(jiān)督之下。一旦官員出現(xiàn)言行不當,就會引來微博圍觀和拍磚。因此,有不少官員認為“微博猛于虎”,不敢觸及微博問政,畏難情緒較重。有些黨政部門注冊了微博賬號,但始終沒有激活開通,原因就在于“個別領導同志有擔心”。這就造成部分官員忽視微博問政,害怕微博問政,使我們面臨失去掌握微博問政先機的風險。
其次,運用能力上存在不足,面臨失語的風險。隨著微博問政在國家重大事務特別是突發(fā)事件中影響力的增加,一些官員不得不被動“接納”微博問政,雖然開通了微博賬戶,但是不會使用、不太了解等問題比較突出。據統(tǒng)計,黨政部門的微博,信息發(fā)布量100條以下的占60%,而發(fā)布量500條以上的不到8%,日均發(fā)布量不超過一條的達48.8%。有的政務微博開通之初較為活躍,但不能做到長期更新,關注度隨之下降。有的雖然開通微博賬戶,但僅是發(fā)布政策文件和新聞簡訊。據統(tǒng)計,黨政部門的微博,每條信息平均轉發(fā)量不超過一次的占一半,每條信息平均評論量不超過一次的達31%。開通了微博賬戶,卻不更新、不回應,呈現(xiàn)“僵尸微博”狀態(tài),使我們面臨失去掌握微博問政話語的風險。
再次,輿論引導上存在差距,面臨失信的風險。微博問政面向社會大眾、直面輿論監(jiān)督,強調的是互動和對話。黨政機構和官員與網民進行交流,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公眾隨時隨地地關注與監(jiān)督。但是,不少官員不具備與網民對話交流的技能,內容發(fā)布失當,打官腔、說空話,“無可奉告”、“正在辦理中”、“有關部門”等用語經常遭遇“板磚”。有的官員在微博上發(fā)表蹊蹺言論、做出怪異行為,受到公眾質疑和攻擊,甚至被“人肉搜索”。有的政務微博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、事關社會和諧穩(wěn)定的重要輿論視而不見,不主動答復、解決微博輿論反映的突出問題。有些官員害怕與網民交流對話,關閉微博評論功能,招致網民質疑和炮轟。互動交流是微博問政的最基本形式,沒有對話的微博問政,必然會失信于民。不善于用微博引導輿論,不善于與網民互動交流,使我們面臨群眾對微博問政失去信任的風險。
第四,日常管理上存在缺陷,面臨失序的風險。微博問政作為新生事物,發(fā)展具有不確定性,在日常管理方面還比較滯后。一方面,針對微博問政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建立健全,對于如何發(fā)布信息、發(fā)布哪些內容、如何答復網民、引導輿論等都缺乏制度性規(guī)范。有的政務微博賬戶由多人輪流維護,造成信息混亂、觀點矛盾。新聞媒體從業(yè)人員也開通微博賬戶,自行發(fā)布新聞信息。另一方面,微博具有信源匿名、傳播便捷、實時播報等特點,加上目前缺少嚴格內容審核,微博上的信息泥沙俱下,既有大量虛假信息,也有政治類有害信息。個別微博網站在新聞標題、內容上故意歪曲真相。比如,東日本大地震發(fā)生后,“日本核輻射可能污染北京、上?!?、“大亞灣核電站多次隱瞞安全事故”以及搶鹽、搶糧等謠言在網上蔓延。微博采用樹狀接入方式,手機短信、電子郵件、即時通訊等,都可以和微博相連通,即時更新內容,內容監(jiān)控困難。微博管理法規(guī)也相對滯后,既不能適應目前監(jiān)管的要求,也不能適應其繼續(xù)有序發(fā)展的要求。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,使我們面臨失去維護微博問政秩序的風險。
2.能否有效應對其他參與者的風險。微博問政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效應,對公共事務和國家政策的影響日益深入。對黨和政府來說,最大的風險是來自微博問政其他重要參與者及其言行。近來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微博問政,但是各種亂象也隨之而來,傳播有害信息、渲染煽動負面新聞、放大負面情緒、非法社會動員、從事顛覆滲透活動等問題也不時顯得十分突出。這些都給我們掌握微博輿論話語權主導權、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帶來新的風險。[page]
首先,網絡輿論格局的變化,帶來強勢主流輿論弱化的風險。微博深刻改變網絡輿論格局,成為新的主輿論場。從輿論源頭看,越來越多的網民將微博作為發(fā)表言論和曝光事件的首選平臺。新聞媒體從業(yè)人員也開通微博,發(fā)布新聞信息。微博從2010年的第三大輿論源頭上升為今年的第二大輿論源頭,幾乎所有熱點事件都會在微博上廣泛傳播。僅在2010年,廣泛關注的50起熱點事件,由微博首發(fā)的有11起,占22%。從輿論發(fā)酵看,越來越多的公眾通過微博傳播信息、表達訴求、傳達意見。雖然部分熱點事件的初次輿論曝光平臺是論壇和博客,但輿論發(fā)酵的主要平臺很快就會轉移到微博上。從輿論影響看,微博輿論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公共事務,甚至對政府決策產生影響,改變社會熱點事件走向。我國微博問政的突出特點就是公眾強烈關注時事,從群體事件到公民調查,從輿論監(jiān)督到針砭時弊。微博輿論引領社會輿論、主導網絡輿論的特征明顯,使黨和政府的網絡話語權、主導權特別是強勢主流輿論面臨失控的境地。
其次,社會熱點炒作的變化,帶來負面輿論逐漸增多的風險。微博越來越成為傳播熱點新聞、炒作熱點事件的平臺,成為負面新聞的通訊社。從炒作內容看,微博炒作與政務政事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突發(fā)公共事件現(xiàn)象日漸增多。2010年,微博參與炒作的熱點事件有74起,幾乎都是負面炒作,多數(shù)是問責政府部門。而且,幾乎每個熱點事件和突發(fā)群體性事件,都會有謠言傳播。如郭美美事件、湖北官員11刀自殺案、邵陽沉船事件、江西撫州爆炸案、日本地震核泄漏等,一度出現(xiàn)謠言失控狀態(tài),非理性聲音和偏激情緒言論增多。中國社科院2009年底出版的《社會藍皮書》把微博評價為“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”。從炒作效率看,微博具有群對群的傳播特性,比論壇、博客更加容易聚集人氣、聚焦熱點,輿論規(guī)模更大。在許多熱點炒作中,微博進一步加速了輿論傳播速度,擴大了輿論影響,催生了負面情緒,甚至形成社會動員。微博炒作還產生了模仿效應,如大連市民散步抗議PX項目、天津爆炸案等,都是在效仿類似事件。從助推作用看,在河北大學校園車禍案、江西宜黃強拆自焚案、錢云會交通肇事案、郭美美事件等演變?yōu)樯鐣狳c事件過程中,微博都起到助推作用。“7?23”動車事故發(fā)生后,到7月26日10時,相關微博信息突破3億條,圍繞事故處置、原因解釋、人員搜救、死難人數(shù)以及新聞發(fā)布等問題的議論廣泛深入。近來,有多個地方出現(xiàn)以“獨立候選人”之名通過微博聚集選民人氣參選基層人大代表的現(xiàn)象,對選舉制度和相關法律的完善提出要求。微博炒作形成的輿論壓力和動員效應,使其負面作用日益明顯。
再次,意見領袖作用的變化,帶來網絡輿論引導失效的風險。微博擁有強大的人際交往功能,更容易催生意見領袖。從人數(shù)影響看,重量級意見領袖越來越多,擁有龐大的關注者和廣泛的影響力。目前,新浪微博上公共與傳媒領域的意見領袖達7555個,擁有百萬關注者的意見領袖達300多個。一個人發(fā)布信息的影響范圍相當于一家新聞機構。從群體身份看,越來越多的社會各領域活躍人士和突發(fā)公共事件當事人,在微博上充當意見領袖。如,媒體從業(yè)者經常以尖銳方式評說時事,參與或引領公共事務;“公共知識分子”不時針對社會熱點發(fā)表觀點,希望通過個人行為來推動公民社會建設和民主法治進程;文體明星只言片語就能引發(fā)輿論話題;自由職業(yè)者和活躍網民群體既在網上表達意見也參與網下行動。從作用發(fā)揮看,意見領袖對微博輿論氛圍有明顯導引作用。2010年與微博相關的熱點事件中,有近五成與意見領袖有關。許多社會熱點事件當事人的微博成為輿論中心。有的意見領袖故意制造諷刺性段子或深度評論,通過發(fā)表過激或誘導性言論,激化網民情緒,成為負面熱點的推手。微博意見領袖批判社會現(xiàn)實、引發(fā)輿論震蕩、引領社會行動,使輿論引導的效力大打折扣。
第四,意識形態(tài)斗爭的變化,帶來網上顛覆滲透加劇的風險。境內外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,也把微博問政作為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(tài)滲透的新戰(zhàn)場。從輪番炒作方式看,經常圍繞經濟社會熱點問題,采用深入討論、持續(xù)關注等方式,制造熱點話題、炒作敏感議題。從言論攻擊內容看,只要發(fā)生負面事件,就極力渲染所謂黑暗面,把攻擊矛頭引向體制弊端,攻擊社會主義制度。從策劃活動方式看,微博動員成為策劃組織非法活動的新手段。通過微博組織網絡簽名、網絡直播、網友關注團等發(fā)起活動,推動網上議題落地化、行動化。微博作為新的意識形態(tài)較量的戰(zhàn)場,使顛覆與反顛覆、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更加直接、更加激烈。
3.第三種力量介入的政治風險。在網絡傳播無國界的情況下,還有第三種力量會影響到微博問政,即掌握問政平臺的微博服務提供商及其控制國。美國的推特網站是全球最大的微博網站。如果我們回顧推特的發(fā)家史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推特的每一次引起世人矚目,幾乎都與美國以外的他國政治事件相聯(lián)系,甚至直接介入和干預他國內政。在伊朗總統(tǒng)大選、摩爾多瓦議會選舉、西亞北非政局動蕩等政治事件中,推特網站幫助各國反對派逃避當局網絡監(jiān)管,利用推特平臺傳遞消息、協(xié)調行動、發(fā)起抗議。美國國家安全局副顧問馬克?普菲勒甚至提議讓推特代表美國角逐諾貝爾和平獎,美國媒體也不斷宣揚推特的政治功效,稱其是全球民主的最有力途徑。
今年9月,推特網站正式推出簡體和繁體中文界面,為中國大陸和臺灣民眾提供中文服務,宣稱此舉為方便兩岸民眾瀏覽推特網站上的所有中文信息。此前,美國國務院已經新增阿拉伯文與波斯文,并計劃使用中文、俄語與印地語發(fā)布推特信息。國務卿希拉里稱,美國致力于持續(xù)與全球民眾對話,因此擴增推特信息的語種。實際上,境內外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,早就把微博作為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的重要方式。有些別有用心針對我國大量發(fā)布微博不良言論的境外網站,需要我們高度關注和警惕,對一些人在微博上對我國散布的敵對言論,我們要針鋒相對進行駁斥和斗爭。
三、對微博問政力量和風險的思考
微博問政的現(xiàn)實力量和諸多風險,使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微博問政,更好地思考如何開展好微博問政。從國內外有關教訓和經驗看,必須把微博問政作為當前非常重要、非常突出的重大問題。
首先,微博問政帶來的正負效應,迫切需要我們適應新趨勢,深刻認識其內在的建設力量和破壞力量,全面評估可能帶來的各項風險,提高各級官員運用微博問政的能力。
其次,微博問政帶來的網絡話語權轉換,迫切需要我們重新認識網絡輿論引導和網絡內容管理工作,改進輿論引導和管理工作模式,構建全新的導控方式方法和體制機制。再次,微博問政的落地化行動化,迫切需要我們改進和創(chuàng)新社會管理,引導好網絡虛擬組織和網絡意見領袖,更好地發(fā)揮其積極面。
最后,微博問政帶來的意識形態(tài)滲透問題,迫切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國家網絡信息安全,探索防范顛覆滲透的長效機制和有效手段。
?。ㄗ髡撸褐行枯浨樾畔⒕志W絡輿情處副調研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