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蘇州日報報道,網絡時代,政府服務網站令人矚目。蘇州12345·陽光便民服務網絡平臺“寒山聞鐘”論壇試運行以來,網站發(fā)主題帖已達兩千余個,回帖量2萬余次,訪問量百萬余次;平均關注時間為0.8天,平均處理時間為3.5天。
網絡時代民意訴求新渠道
“寒山聞鐘”論壇所以受到網民的熱捧非常正常,原因很簡單,網民的個人訴求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解決,有誰不喜歡高效而又及時到位的辦理方式呢?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應”,這個新論壇無疑就很好地發(fā)揮了這樣的功能。
社會轉型時期,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凸顯,而其主要焦點大多表現(xiàn)在各方利益的糾葛上。所以,如何借助網絡拓展更好的民意訴求渠道,這就成了網絡時代的一項重要的課題。如何讓這條渠道更為通暢,有專家就提出了要堅持三個原則:一是有利于切實解決民意訴求的實際問題;二是有利于促進積極有效的網絡監(jiān)督;三是有利于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(huán)境。蘇州的“寒山聞鐘”論壇明確提出,要認真接處網絡信訪舉報、全力服務群眾生活,第一時間回應網民的咨詢投訴,有了如此主動服務、民生優(yōu)先的理念,以及有問必答的熱誠態(tài)度,“網絡問政”就能起到化解矛盾、服務民生的效果。
當然,作為創(chuàng)新社會管理的一種新探索,網絡論壇要具有更強的活力,同樣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。作為發(fā)帖的網民要有認真負責的意識,而回帖者更需耐心細致的態(tài)度,只有依靠雙向的善意和互信,論壇才能成為真正叫得響的“民心論壇”,并發(fā)揮出令人滿意的實效。
平臺提升是為更好的服務
12345蘇州陽光便民服務網絡運行以來受到市民熱捧,“寒山聞鐘”論壇成為了暢通訴求表達的又一便捷渠道,市民發(fā)帖、訪問,相關部門關注、處理并回帖,這里已經成為政府部門信訪工作重要的平臺,對提升政府效能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信訪其實古已有之,歷朝歷代都會以不同形式開設反映民意的通道,目的就是一方面了解百姓疾苦,一方面及時修正各項治理之策。在古代,“信訪工作者”基本上都是小縣令肩背包袱、手拿幌子扮算命先生的形象,戲劇中多以這般打扮示人,是因為古人也知道,只有走出官衙、“混”入民間,才能聽到真正的百姓聲音,而現(xiàn)代政府部門在這方面有了更先進的手段與更豐富的經驗,從設立接待日制度,到開設行政服務中心提供全面的咨詢與服務,再到如今的開通網上論壇,手段越來越便捷,渠道越來越多,離市民百姓越來越近。這不單單是科技進步的表現(xiàn),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社會管理理念的提升。
其實,古代的微服私訪也好,現(xiàn)代的論壇交流也罷,實質上都是放低身架、以百姓視角看問題、想問題,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群眾關切,幫助解決問題,并且在政策制定、措施落實以及部門與官員考核方面,找到真實可信的參考依據。所不同的是,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,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,是沒有私利的。我們經濟建設、社會發(fā)展的各個步驟、各項措施,最終目的都是讓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。
為此,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應自始至終把服務百姓作為工作的落腳點,就如今年年初全市效能建設大會上蔣宏坤書記所強調的:機關就是服務,公務員就是服務員。這句話翻譯成老百姓易懂易記的話,就是:當官不為民作主,不如回家賣紅薯。
在跟蹤督辦中查漏補缺
開設“寒山聞鐘”論壇,實施網絡信訪舉報,這是一個有效嘗試,可能相比于以往的便民服務平臺或者投訴平臺,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優(yōu)勢在于有效能監(jiān)察部門的跟蹤督辦以及能夠實現(xiàn)更好地聯(lián)合。
以往,很多部門也提供自己的投訴渠道,或通過熱線,或通過官方網絡,但很多還是局限在條線上或系統(tǒng)內。應該說12345便民服務中心的成立,它突破了部門和條塊的局限,各部門開始有了很好的分工和協(xié)作,這種便捷確實有效地為百姓解決了很多實事,而便民服務網絡平臺試行以后,作風效能辦和便民服務中心合作共建,它增加了全程跟蹤督辦、效能監(jiān)察以及問責的內容,常態(tài)下的跟蹤督辦以及不定期召開的現(xiàn)場督辦會,能夠更好地避免相互扯皮和辦事拖沓,這就更加有利于民生問題的解決,可能這也是“寒山聞鐘”受市民青睞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。
盡管有時候市民反映的就是一件小事,可能簡單到一個路燈,一個窨井蓋,但是一件小事懸而未決或類似的小事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發(fā)生,它折射的已經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事情背后的人或者制度,從小事中能夠洞察到人的作風問題,機關的效能問題以及制度的完善情況,這應該是在就事論事之余可以深入思考的問題,對于效能監(jiān)察部門來說,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,在督促各機關部門為民辦實事的同時,也可以從源頭上進行更好地設計以防患于未然。
“一掛了之”是一種惰政
近日,南京白下區(qū)住房和建設局因為在其官網上,除了領導信息簡介外,沒有其他信息,先是被市民投訴,進而又遭到更大范圍內的網友們的“拍磚”。其實,這反映的僅僅是不少政府部門網頁的一種通病:裝門面。表面為與百姓溝通交流的平臺,實際上所發(fā)布的信息是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的或者是很滯后的,白下區(qū)住建局只不過是“極端化”罷了。對于諸如此類的官網,網民們當然不買賬,這從點擊率上就可以看得出來。
不過,與裝門面的官網相比,還有一種情況是更加值得人們重視的,那就是有些部門、單位把官網的功能無限放大,替代了施政的過程。譬如,你不是說要公示嗎,那好,我就把需要公示的東西,往網上一掛,期限一到,就算公示過了,管你有沒有看到,反正就“默認”你看過了,也就是接受了社會監(jiān)督了,就“陽光操作”了。殊不知,就整個社會的人員結構來說,網民僅僅是一個組成部分,即使每個網民都瀏覽了你的官網,也不等于說所涉及的地方的所有人員,都支持你的做法了。再說了,網站網頁那么面廣量大,即使是網民也未必瀏覽你的官網呀,就像報紙的讀者未必天天閱讀《人民日報》一樣。很顯然,那些網上“一掛了之”的規(guī)劃公示、聽證公示、環(huán)評公示等等,會有多少社會效果了。其“后遺癥”就是,事后當?shù)匕傩盏姆磸屯对V、舉報,不信?不妨“倒拍賬”一下,就清楚了。
從這種角度上來講,網上“一掛了之”的施政,也是一種惰政,與裝門面的官網相比,其危害同樣不可小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