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以來,極大地方便了企業(yè)和群眾辦事,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的痼疾有所減輕。但據《半月談》報道,一些地方仍存在“明放暗不放”“賦權不賦能”“概念多行動少”等問題。不少基層干部反映,一些上級部門將核心權力牢牢抓在手里,下放的多為責大利小的事項,名為放權,實為湊數。

  選擇性、避重就輕式放權,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部門利益。一些干部認為,“部門權力可不能在我這一任上丟掉,要對所在部門負歷史責任”,于是“香餑餑捏手里,燙手山芋放下去”。正是這種錯誤思想,讓簡政放權的實效大打折扣。

  核心權力不下放的另一面,是一些權力下放不同步、不完整。一些權力事項需要全鏈條下放,現實卻是A部門放了,B、C、D部門卻沒放,反而讓企業(yè)和群眾更難辦事。有基層政務辦干部表示,在牽頭“放管服”改革時,存在“誰牽頭、誰磕頭”現象,一些部門不配合,未能形成改革合力。以數據共享為例,為了“讓數據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”,需要部門將數據拿出來,但現實中有些部門卻讓人感覺“要數據跟要飯一樣”。

  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另一個問題是,明明做不到,非要喊口號。當前,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口號,正在讓“放管服”改革脫實向虛。比如,一些基層行政審批部門喊出“24小時不打烊”“有求必應、無事不擾”等口號,實際卻是辦事大廳到下班時間就會關門。一些部門明知漂亮浮夸的口號喊過頭會讓基層群眾反感,有損政府形象,也使基層空耗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但卻照做不誤。

  此外,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線上辦結率,事實上造成了“線上比線下更難辦”。當前,各地都在力推“不見面審批”,不少政務服務搬到網上,有些事項在手機端就能辦理。但現實中,網上辦事端口太多,讓人無所適從,個別辦事系統不穩(wěn)定,操作易出錯。更令人不解的是,一些地方為盲目追求網上辦件量,群眾即使帶材料來現場辦理,也會被要求回去線上辦。

  還有一些事項,網上申請雖很快,等待卻很漫長。以江蘇省南京市的新生兒醫(yī)保卡申領為例,南京市民通過“我的南京”App申領要等幾十個工作日,僅后臺核驗提交的材料信息就要等至少7個工作日,反倒不如去區(qū)級政務服務大廳現場申領方便。

  持續(xù)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不能讓改革停留在紙面上,口惠而實不至,應以提升辦事企業(yè)和群眾獲得感為衡量標尺。改革最忌花架子、喊口號、樹盆景,事關全民的“放管服”改革,必須名副其實。

更多精彩,請關注“國脈數字智庫”及“數字政府智庫”SO

國脈數字智庫二維碼.png

(官方微信)

數字政府智慧組織

“數字政府智庫”SO是面向政府相關組織單元(個體、團體、機構等)的一個大眾化、開放式、賦能共益的智慧組織構建與深度協作平臺,助力政府組織數字化轉型與個體挖潛,引領以人的關系為核心的價值連接與協同創(chuàng)新。

數字政府智庫SO二維碼.png

微信掃碼加入

責任編輯:wuwenfei